2025.2.25 工商時報 文/簡立宗
中華公司治理協董監聯誼會,邀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剖析國內外經濟情勢
2025全球經濟受到川普上任,美國全球佈局及貿易、貨幣政策變化的影響,中國政經動蕩及經濟復甦的挑戰,形成空前詭譎的新局面。中華公司治理協會於2月21日舉辦新春第一次董監聯誼會,邀請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以「當前全球經濟情勢」為題,從宏觀的角度剖析國內外的經濟情勢,並為企業提出因應開創之道。

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陳清祥(左起)、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中華公司治理協會「董監聯誼會」會長黃顯華。圖/簡立宗
「美國川普總統就任以來,全球科技產業,包括台灣,都受到很大影響。」中華公司治理協會董監聯誼會會長黃顯華說,川普政府政策顯得更加強硬,市場動態變化加劇。許多企業現在都在思考未來的方向,考慮要如何應對,包括生產策略是否需要調整,甚至生產規模可能要縮減。有不少企業開始從越南轉移到印尼,因為越南即將面臨新的關稅壓力,而印尼可能成為新的選擇。他強調,許多事情無法完全掌控,只能盡量適應。「台灣人應該要保持理性,避免內部的混亂,最重要是台灣能夠穩定發展。」
「我國未來幾年中面對多元風險,但也看到珍貴的機會。」張建一指出,全球經濟在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的背景下持續面臨挑戰,然而台灣經濟仍預計保持穩健成長,美國新政府可能帶來的貿易戰、美中經濟對抗、能源價格波動以及極端氣候變遷,都將對全球市場帶來不確定性。然而,台灣在AI技術應用加速、產業數位轉型推動下,2025年GDP成長率仍可望維持在3.0%以上。
張建一分析,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成長表現不一,美國製造業指數回升,經濟活動仍具韌性,2024年GDP增長2.8%,但2025年可能放緩至1.9%。歐元區經濟持續低迷,2024年成長僅0.7%,2025年預計達1.1%。中國則因內部消費疲軟,預測增長率將從2024年的5.0%降至4.8%。日本經濟則在低迷狀態中尋求復甦,預計2025年成長1.0%。這樣的全球經濟格局,顯示主要市場的復甦仍存在變數,貿易與投資環境將受到更多政策與外部風險影響。
針對台灣經濟,張建一指出,台灣的成長動能主要來自AI、半導體與數位轉型帶動的產業投資,國際大廠持續加碼台灣市場,對科技供應鏈形成強勁支撐。此外,內需市場穩定,民間消費與勞動市場表現良好,也為經濟提供一定的支撐。2025年1月台灣主要出口商品仍以電子零組件為主,占總出口比重達36.1%,資通訊與視聽設備占32.3%。其中,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大幅擴大,特別是在積體電路與伺服器出口領域,顯示台灣科技產業在國際市場仍具競爭力。
「過去全球被中國扭曲,現在川普要扭曲回來。」張建一指出,1824年時,美國的關稅收入佔政府收入的95%,南北戰爭後,所得稅與消費稅漸成美國政府收入主力,與關稅平分秋色。川普目前正利用關稅政策來確定盟友關係,但事實上,關稅若只劍指中國對美國衝擊最小,因此,加拿大與墨西哥的關稅都延後一個月再議,中國關稅卻如期上路,顯示美國真正立場,例如中鷹派的聯邦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任國務卿,代表川普對中國的政策將會採取更強硬的立場,並不僅限於貿易和關稅領域。
「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政策恐將更趨強硬。」張建一說明,美國準貿易代表葛里爾認為,對抗中國的貿易政策更是美國「一代人的挑戰」,力主務實的貿易政策,聚焦重建美國製造與強化供應鏈,將重點放在確保美國工人及其家庭的經濟機會和流動性,重申「美國應該是生產國,不只是消費國」,更意味著美國未來的產業政策將更側重於供應鏈本土化,對亞洲出口國來說,可能產生新的競爭壓力。包括提高進口關稅、加強出口管制、限制中國企業獲取關鍵技術,主張撤銷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都是為了「抵禦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並防止中國取得軍事或技術霸權」,再再顯示美國面對中國的強硬立場。
「川普的成功可能進一步激勵其他國家的民粹主義領袖,削弱全球化與多邊主義的力量,推動一個更分裂且多極化的世界格局。」張建一說,美國極力推動美國製造業回流,可能影響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也將改變台灣企業的市場布局。護國神山台積電目前正面臨史無前例的考驗,但若能順利過關,台灣前景將無可限量。台灣應持續推動產業升級,強化技術創新與國際合作,在地緣政治中尋求更多合作機會,或許可以協助美國重建供應鏈,以確保經濟成長的穩定性。隨著AI、數位轉型與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台灣仍有機會在全球供應鏈中發揮更重要的角色,並提升產業的全球競爭力,但重要的需保持政治穩定,避免內部紛亂,加強國際合作機會。
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225701028-4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