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SME
【發佈日期】2025年3 月 19日
【介紹者】閻書孝研究員
【審訂者】邱明志委員
【簡介】
馬來西亞公司證實在達成環境、社會與治理(ESG)標準上遇到困難,主因為缺乏能力、產能及投資挑戰。
馬來西亞PwC的永續與氣候變遷主管Andrew Chan說,能力是一大因素,因為永續發展相對仍是一個新領域,即便在架構與標準還在演變的ESG議程下要求公司適應和發展必要的專業知識與資源。
他解釋說:「例如,透過現行架構解決氣候風險,諸如氣候相關財務揭露任務小組與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氣候相關揭露(IFRS S2),公司還需要回應自然相關風險以及即將到來的架構如IFRS S3與S4。」
「此外,許多永續專家或許不具備詳細財務報導所需技能,必須與負責財務報導的同仁合作以達成要求的標準,比如國家永續報導架構(National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Framework)。」
Chan指出,另一項挑戰是產能,過去五年密集的永續議程即是明證。
他強調LinkedIn《2024年全球綠色技能報告》(Global Green Skills Report 2024)顯示,具備綠色技能之勞工或綠色人才的全球需求遠超過供給。2023至2024年間,綠色人才需求成長11.6%,而供給只成長5.6%。
「如果按目前軌跡持續下去,到2030年將有近18.7%的綠色人才短缺,雇主所需的綠色人才會短少一半。」
他強調說:「雖然大學正在響應此需求,但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以維持中階至高階職位的人才管道。」
Chan說投資是另一個阻礙,因為很多組織把永續發展主要看為由遵循推動的義務,而非價值創造的策略機會。
同時,馬來西亞PwC《2024年公司董事調查》(Corporate Directors Survey 2024)顯示,僅21%的董事視永續發展為價值創造機會。
他說:「這種認知經常造成分配給永續計畫的預算相對較低。然而,在永續報導方面較成熟的公司會投資於整合永續、財務和技術的企業系統,從而取得更多預算與資源,實現更全面且有效的永續資料管理與報導。」
雖然永續發展是董事會議程,但或許尚未對其獲利產生影響。
「我們對公司董事調查發現,僅14%瞭解他們的氣候溝通如何影響資本配置決策。僅27%相信氣候變遷考量會納入其價值創造策略。」
Chan說:「很多當前的ESG資料系統缺乏高品質和及時分析所需的有效性與一致性,通常依賴基於人工試算表系統,而非整合式的企業資源規劃方案。」
因此,以更多具體的內容(包括進度報導)來支持整體ESG目標的步伐較慢,突顯了需要董事會層級更有效的介入。
在諸如能源效率、供應商範疇3排放管理以及淨零回應技能要求的影響等領域,需要進行有效落實和策略規劃。
他繼續說道:「上市公司董事會一般十分瞭解永續議程,而且已經監督初期的ESG目標。但這些承諾落實之步伐還不夠一致,特別是亞太地區。」
「因為組織駕馭永續標準的複雜局勢是在監理要求、客戶期待、提供融資者要求以及產業特定需求之推動下,需要持續改善永續實務並且更深入的參與以確保有意義的進展。」
中小企業需要快速採行ESG實務
與此同時,呼籲中小企業需要盡快將ESG實務融入其企業營運,以維持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並確保長期永續優勢。
馬來西亞國家銀行(BNM)指出,某些國家(比如歐盟國家)對ESG法規的執行是全球性的,已經對涉入供應鏈的馬來西亞之直接與間接出口商造成影響。
這或許影響中小企業未來經營方式,特別是當供應商遵守ESG實務之需求持續升高。
BNM說:「生存能力是中小企業將ESG融入其業務的重要理由之一。中小企業採行轉型措施會有一些成本與投資,但也為公司提供長期效益」,強調中央銀行將持續透過其相關基金來推動中小企業ESG轉型,比如低碳轉型基金以及高科技和綠色基金。
【網址連結】
https://sme.asia/numerous-barriers-holding-back-companies-from-meeting-esg-stand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