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KPMG
【發佈日期】2025年 3月17 日
【介紹者】閻書孝研究員
【審訂者】邱明志委員
【簡介】
*公司結構:受訪的全球市場領導者自願設立監督組織,90%的家族企業也有正式組成的股東會。
*挑戰:82%的公司認為監督工作的需求增加,監督組織的訴求因數位轉型和監理要求變得更為複雜。
*永續措施:57%的公司具備永續報導,趨勢從價值驅動法轉變為以數據為本的報導。
由家族經營的公司佔德國繼續經營公司總數的91%,因而是德國經濟的重要部分。在其日常運作中,它們普遍擁有結構明確的良好治理特質,但縱使是最成功的公司,還可繼續進一步發展。這是由埃斯林根應用科學大學(Esslinge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與KPMG會計師事務所合作之《向最佳學習:家族經營事業之治理》(Learning from the best: The governance of family-run family businesses)第二版的研究。
雙重控制與強大的網絡關係:由家族經營之全球市場領導者的特殊治理
由家族經營之全球市場領導者的監督單位和非家族經營公司的監督組織之間一項顯著差異在於結構。除了法定的監事會(supervisory board)以外,全球市場領導者經常設立另一個組織稱為諮詢委員會(advisory board)、行政委員會(administrative board)、產業諮詢委員會(industrial advisory board)或家族諮詢委員會(family advisory board),並由其掌管治理。在此,治理非常類似於英美的一元制(monistic system)或瑞士的董事會。但即便他們沒有義務設立監督組織,委員會仍是自願設立。
成員通常來自於個人網絡關係或家族。超過80%的公司,大股東在監事會有代表。成員選任主要根據創業管理經驗,89%的公司董事會也擁有具備實績的專家。特別常見的是財務和產業專家代表。根據該資料,大多數董事會成員每年投入四至六天於個人成長(personal development)。
本研究作者、埃斯林根應用科學大學Simone Zeuchner-Egli說:「該研究顯示,全球市場領導者高度重視公司的監事會,其成員通常來自於個人網絡關係或家族。然而,這樣的情感連結使得決策更困難。較為明確的治理結構有助於形成更客觀、理由充分的決策。」
僅有四分之一的公司對董事會成員設定年齡限制。大多數成員是男性及德國人,四分之一的董事會至少有30%的女性成員。能力與股東身分是選任進入監事會的關鍵標準。
75%的公司每年召開四次或以上的例會。對於董事會成員的資料提供,評為良好者佔絕大多數。82%的公司看到監督工作的需求增加,特別是在專家知識和會議準備的領域。71%的公司高度重視人工智慧,57%的公司有永續報告,其中三分之一的公司在監督議程上每年一次處理永續事宜。
家族事業的緊密關係和結構化的治理
家族企業的特色是股東之間基於共同的家族與公司歷史所形成的特殊情感紐帶。90%的受訪公司有正式組織的股東會,通常併入諮詢委員會或監事會的會議。36%也有股東委員會。近半公司具備家族章程,三分之一安排定期的家族日。
結論:明確的角色和強有力的領導力確保良好治理
本調查結果顯示,家族企業的良好治理更為複雜且多半取決於明確的角色、完善的家族治理和有效溝通。監事會主席居中來確保各人善盡職責以及發揮所有成員潛能。監督組織和管理層之間在公平的立足點上互信合作是確保專業主義與良好治理所不可或缺的。
關於本研究:
本研究闡明家族事業治理的特徵以及對經濟成功之影響。它根據的是2023至2024年間針對監事會主席、主要股東、執行長和財務長所進行的29場訪談。這些訪談提供這類公司的本質、組成與工作方法,還有最重要的成功因素之深入見解。另外分析了家族治理和公司治理之間的關聯。本研究是由埃斯林根應用科學大學與KPMG合作進行,分析了來自不同產業由家族經營的全球市場領導者的治理結構以及所得出的最佳實務。
【網址連結】
https://kpmg.com/de/en/home/media/press-releases/2025/03/governance-in-family-run-companies.html